這集的國中教學心法,我們將鏡頭轉到數學科的教室內。數學科充滿許多抽象概念,特別是幾何的單元,往往學生的理解落差很大。我們來一起看看新北市五股國中數學科的林亮吟老師,是怎麼運用學習吧來創造數學幾何學習的新體驗。
亮吟老師跟我們分享,國一的「線對稱與三視圖」單元是新課綱的內容,老師們在教學時可能就會稍微比較不熟悉,加上學生的空間感能力落差很大,有的靠直覺想像就能理解,有些怎麼想像都無法,是老師教學上的一項挑戰。
過去幾何的教學若要實際讓學生具像化體驗,常常都會用「堆積木」的方式,但現在科技時代,且學校有智慧教室能提供每個學生一臺平板去學習,因此亮吟老師就在思考怎麼運用這些科技工具來打造一堂學生都很有動機學習的數學幾何課。
亮吟老師使用了學習吧當作主要建構課程的平臺,並運用到學習吧裡的幾項功能:首先是教材整合,老師用了許多其他平臺的教材資源,例如:均一教育平臺、kahoot!…等等,這些都可以利用如「影片」或「連結」素材來整合到學習吧課程中。
另外,在課文講解時,老師也會利用學習吧將出版社所提供的課文內容上傳成「書籍」素材,並利用書籍畫記,讓學生練習畫重點筆記。課文講解完畢後,會利用學習吧的「測驗」素材來進行小考,檢視學生的理解程度。亮吟老師也跟我們分享,學生在學習吧上的學習都有完整的學習歷程可保存與檢視,十分方便。
其他平臺資源的使用也是構築亮吟老師課程的一大特色。首先是均一平臺的影片,老師覺得學生接受度佳,很適合拿來引起動機用。他跟我們分享,平常數學學習動機弱的學生,居然會拿著平板跟他討論均一的影片,讓老師印象深刻。(老師推薦的均一影片連結)
亮吟老師也會使用競賽型的即時作答軟體「kahoot!」來增加學生在做複習時的樂趣。將上課內容出成kahoot!的題目,並將連結放到學習吧課程裡方便學生使用。實作時,學生為了想看清楚題目快速作答,還會移動到大屏幕前,呈現與過去複習時用小考測驗完全不同的教室風景。
而在增進學生幾何概念上,亮吟老師則是使用「GeoGebra」的軟體,可以讓學生直接在軟體上翻轉立體圖形,增進對於空間概念的理解與想像。(老師推薦的GeoGebra連結)
在這個單元中,老師還設計了2項有趣的教學活動,其一是請學生利用平板搜尋原住民的圖騰,並看看這些圖騰是不是有符合線對稱圖形的定義。搜尋到的圖片可以利用學習吧的「一般作業」功能上傳,老師接著會用86吋大屏幕將學生的作業展示出來,並請學生上臺分享他們的發現。
其二是課本有讓學生實際以摺紙方式理解線對稱概念的附件教材,亮吟老師請學生實作後,用平板拍照上傳學習吧的「一般作業」,並與學生討論歸納對稱軸的幾何意義。
最後,亮吟老師習慣在每堂課尾端以一個小測驗做形成性評量,他的做法是會以學習吧的「測驗」素材出大概4題的題目,用10分鐘的時間進行這項小考。以學習吧測驗來做小考十分有效率,因為學生考完後就自動批改完畢,老師也可以馬上看到測驗結果的歷程統計,若有答對率比較低的題目,也可以馬上用大屏展示與講解,增進了不少課程的效率。
如果您也是苦惱於怎麼提升學生數學學習動機與抽象概念理解的老師,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您一些參考與啟發。
分享者:新北市五股國中數學科 林亮吟老師
撰文者:學習吧團隊
這集的國中教學心法,我們將主題聚焦在英語科,透過苗栗文英國中英語科陳詩昀老師的分享,一窺在國中課堂中運用學習吧的眉眉角角。
詩昀老師認為自己過去的課堂教學中,有遇到幾個問題。首先是學生在聽講與筆記時,常有理解速度不一致的情況 — 學生可能狂抄筆記但沒有真的聽懂、或是專心聽懂後無法轉化成筆記。
第二個問題則是,老師會準備許多紙本的學習單或講義,也會請學生準備活頁簿來收集這些資料,但還是很多同學會遺失,整個學年下來活頁簿也會很厚。紙本的另一個問題則是,老師批改完畢後就需要發還給學生,沒有時間好好分析學生學習的歷程。
第三個問題發生在英文聽力練習的情境,因為每個學生的聽力程度都不盡相同,過往全班一起公播聽力教材的上課方式,會造成需要多聽幾次才能理解的學生備感壓力,已經理解的學生也會在多聽幾次時感到無聊;聽力練習也會佔據大量的課堂時間。
詩昀老師因應上述問題的方式是結合「分組合作學習」、「師徒制」與「線上平臺」。第一個筆記與聽講理解不一致的情況容易出現在傳統老師單向講解、學生被動接收的情境。因此老師改採先將教材上傳到線上平臺學習吧的「書籍」素材,透過畫記讓學生作答,並搭配分組合作學習與師徒制,讓組內的師父幫助徒弟完成學習單。老師在收到各組的畫記結果後,可以搭配分組的發表、或是用大屏投放學生的畫記結果來做檢討,巧妙地轉變僅有單向講授與抄筆記的上課方式。
在紙本教材的問題上,老師運用了學習吧的「書籍」與「測驗」素材,除了可將紙本資料雲端化之外,測驗素材的數據分析功能,可以直接分析學生錯誤率最高的題目並進行講解,這部分是線上平臺常常為人津津樂道的經典功能。
在聽力練習的部分,詩昀老師則是使用學習吧的「音檔」與「影片」素材,讓學生可以自行用載具來進行個人化的練習 — 要反覆播放幾次都由學生自行決定,且可利用課外時間再進行加強。此外,老師還設計了一套循序漸進的聽力練習模式,先放上純「音檔」素材,學生練習完之後,在後面加上一個「書籍」素材呈現解析,並在書籍中插入剛剛練習的音檔,讓學生多了視覺化的資料,並可透過解析自行訂正答案。
至於在學習吧很受歡迎的英文語音辨識功能的使用上,詩昀老師也有一套做法與觀察。他發現學生會在錄音時,邊開分頁查詢不會唸的字要怎麼唸,但他發現這樣的做法會導致辨識結果不好,學生後來也都知道不能這樣投機。另外老師也會規定學生要至少錄音二次、或至少唸到正確率60%,兼具練習的質量與避免錄音失敗;並根據學生的程度設定通過的門檻標準。
詩昀老師也充分利用了線上平臺所提供的後臺數據來做教學上的判斷:他會根據素材使用時間來看學生的學習狀況,若是僅點開而沒實際進行學習,使用時間會顯著比較低。此外老師在今年(2022年)六月分享時有許願希望測驗功能能看到測驗作答時長,學習吧也在九月開學前上線了這個功能,老師將能透過這個功能了解學生作答時的態度。(點這裡看九月份上線了哪些更新)
最後,詩昀老師也提供了一些學生的回饋,他們都很感謝老師用心的設計教學,並透過線上平臺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特性,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步調加強學習,甚至消除了對於英文的恐懼!
如果您也是在英語教學上想方設法提升效能與效率的老師,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您一些參考。
分享者:苗栗縣文英國中英語科 陳詩昀老師
撰文者:學習吧團隊
這集的國中教學心法,我們來看看臺南和順國中自然科的李舒婷老師,如何搭配學習吧來協助體育班的教學。
舒婷老師會使用數位平臺來做為教學的輔助主要是因為他也碰到了體育班教學常會遇到的問題 – 學習時數與動機的不足。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舒婷老師使用學習吧來輔助教學:
一、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學習吧與平板載具的使用,符合現在3C世代學生的習慣。實際導入教學後,發現居然沒有學生在打瞌睡,比以往的學習情況好上不少。
二、擴充學習時數:使用學習吧這種線上平臺可以讓學生在外出比賽的空檔也能進行學習,可減少回學校補課的時間;而透過作業或測驗的線上化,也讓沒有第八節的體育班,有更多時間進行小考的測驗檢核。
三、雲端實驗記錄:由於是自然科教學,因此有做實驗與實驗記錄的需求。學習吧的【作業】功能可方便上傳各種實驗紀錄的檔案,是個雲端保存實驗記錄的好工具。
舒婷老師將完整教學流程所需要用到的教材順序建置在學習吧的課程中,並在每一個教學素材前標上數字表示其順序性,這樣學生就可依序進行學習,有闖關的感覺,亦有差異化的效果 – 做得比較快的學生可以繼續往下做,擁有個人化的學習進度。
細看舒婷老師的學習吧課程設計,完整運用到了各項素材功能,從引起動機的【影片】開始,到學生常會忘記帶的課本電子檔,到自然實驗的資料用【書籍】呈現,補充資料則使用【連結】,再接著讓學生輸出的【作業】與【測驗】,是很經典的學習吧運用方式。
此外,舒婷老師平常很喜歡旅行、並將生活中的許多發現與體驗轉化成教材與學生們分享。他採用了一個「生活數位備課流程」,很值得與其他老師們分享!這個流程分為四個步驟:
一、取材:老師是喜愛旅行的人,他以到義大利旅行參觀伏打(Volta)的博物館為例,當時就想把這段旅程的經歷轉化做為與學生分享的教材。
二、紀錄:但在旅程中要怎麼做紀錄呢?老師採用的是社群網站臉書,臉書可以把文字與圖片、影片都記錄在同一則貼文中,且使用手機就可以輕鬆編輯,是老師推薦適合紀錄的好軟體。老師還分享,臉書的貼文可以按右上角的「儲存貼文」功能,這樣日後文章數多了之後,會比較方便找到。
三、整理:旅行結束回到家後,可以趁印象深刻,將旅程中適合做為教材的臉書貼文,以【連結】整理到「備課用的學習吧課程中」。老師會依照任教科目建置「備課用的學習吧課程」,當中沒有加入學生,純粹當作自己的數位教材檔案庫。
四、複製:等到課程進行到適合使用這些教材時,再把素材從「備課用的學習吧課程」複製到實際有加學生的「上課用課程」,就完成了這一套「生活數位備課流程」了。
舒婷老師有豐富的學習吧使用經驗,他也跟我們分享了一些操作上的細節,尤其是在【測驗】素材的使用經驗上:
一、注意測驗字體的大小:使用上傳PDF檔案製作測驗時,可以評估一下學生使用的載具大小,若載具的螢幕較小,記得在Word檔製作測驗卷時,就要把字體放大一點,避免學生看得太吃力喔!。(建議至少設成「16號字」以上)
二、「承上題」的題型設計小撇步:自然科常常有「承上題」類的題組題,除了承上題的題型避免用「隨機排序」出題外,舒婷老師還有分享到,如果有圖表的話,可在每個題組的小題上都放上圖表,這樣學生就可以不用一直拉到第一題的地方去看圖表、再拉回來作答囉。
三、不設定測驗時間:如前面所述,舒婷老師的學習吧課程就是希望體育班學生能利用空檔時間進行測驗與學習,因此他不會在試卷設定中設定截止時間。他也建議如果老師有希望學生準時完成測驗、未準時完成將扣分的需求,可以改用數據報表來看學生繳交的時間就可以了。
四、善用測驗數據頁面中的答對率:學習吧的測驗可以幫老師統計各題的答對率。老師在檢討時,可優先針對答對率較低的題目進行重點解說,這也是學習吧一個很受歡迎的應用方式。
最後,舒婷老師也有將學習吧運用在學校的彈性課程「走讀台江」當中,這門課程是由社會科老師所設計的跨領域課程,參與課程設計的老師們在學習吧建置課程後,用「共編」的功能,讓不同的老師們能隨時將蒐集到的優質素材更新上去,是共備的好工具。(共編功能操作方式請見「備課花路米」相關內容)
舒婷老師充分向我們展現了他把學習吧做為自己的教材資料庫、及與其他老師共備的使用小技巧,小編也覺得收穫良多!
你也是國中自然科的老師嗎?你也有任教體育班嗎?歡迎與我們分享你的做法與教學小技巧喔!
分享者:臺南市和順國中自然科 李舒婷老師
撰文者:學習吧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