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經歷過「蔣光超(講光抄)」、「貝多芬(背多分)」,社會學科在背誦年代、人名,地理學科得記得中國每條重要鐵路「從哪裡通到哪裡」;然而真實世界的問題,並不是「貝多芬(背多分)」或是單一學科知識可以解決。

孩子必須脫離背誦、記憶、為考試而學的教育;
進入為興趣而學、跨越科目融會貫通,不僅是學習知識、能力,
更重要的是將學到的知識活用。

2016年國際閱讀素養調查(簡稱PIRLS)評量結果顯示,臺灣學生的數位閱讀素養,明顯落後。科技自學是年輕世代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從3C耍廢,走向妥善運用載具,辨識網路資源、整合活用是何其重要;這也是學習吧平臺正在努力的方向,「學習吧」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平臺上有影片,書籍,和測驗可供學生依個人的學習進度與習慣免費使用。

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簡稱PISA)測試項目除閱讀、數學、科學能力之外,將增加「國際力」(global competence)測試,這項測試將考驗臺灣學生是否具備分析全球與跨文化議題、以及與不同文化背景夥伴溝通的能力,臺灣的孩子準備好了嗎?

「學習吧」每天挑選3則外交部發布的國際新聞,組成《一眼看天下》國際新聞要覽課程特別圖解新聞人物、標示事件所在位置與臺灣的相對位置,用交通時間建構孩子的地理關係圖,搭配新聞小辭典,拓展孩子的國際觀,最後搭配每日小測驗,檢視孩子的閱讀理解成果。

中研院院士、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說:「『讀』是把『閱』的訊息轉成語音的歷程,可以大聲念,也可以小聲念,更可以『默念』以減少發音的時間。有了語音,那讀者就可以利用自己平常就會聽會講的語言去了解這一串文字符號的意義,這就是閱讀理解的部件解析。」

苗栗縣烏眉國小教師黃思峻和陳素菊老師,指導學生運用載具錄下朗讀內容,並上傳學習吧和全班分享。

素菊老師觀察「學生一開始只是『念』文章,後來轉變成『朗讀』及『美讀』,可以明顯感受學生的成長。」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班上孩子臨時受訪時侃侃而談的自信神態。

「學習吧」運用語音辨識作業將閱讀與AI做結合,當範本文字被朗讀出來轉成音、抽象的音在腦中轉變成有意義的語詞、或畫面,爾後每讀一個字就會激發相關的字詞想像,活化閱讀理解能力。

「學習吧平臺」營造更貼近滑世代的閱讀場域,讓孩子「悅」讀,樂在其中,進而養成閱讀習慣,締造更豐富的生命視野!

撰寫者: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