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經營一:多元課程應用,體驗科技學習的模式

班導師承擔了孩子大部分的學習時間,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思考教學設計,為了讓孩子及早接觸到資訊科技,老師被迫要將數位平臺融入教學來培養孩子多元學習的能力。但是,困難在於不知道孩子對科技的適應能力到哪個程度?老師該如何利用「學習吧」重新活用各科教學,讓孩子獲得不一樣的課堂學習風景?
循著因材施教的道理,根據孩子不同的能力與興趣,並透過滿意度調查即時發現學生學習狀況,提供適性的課程設計。一起參考看看桂香老師在國小三年級生身上的做法吧!
教學方法分享
1.對象:國小三年級
2.模式:課中、課後
3.工具:書籍畫記、一般作業、中文語音辨識
4.類別:自編教材
國語課程
綜合應用
彈性課程
讀報課程
國語課程
模式一:建立畫記教材與分組,增加學生學習動機
(1) 圈修辭:請學生圈課文中的修辭,留下學習紀錄
(2) 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參與討論,並將討論結果拍照上傳平臺
模式二:補充教材,增加學生理解程度
(1)[書籍素材]設計學習單放上書籍素材,請學生填答
(2)[連結]補充單詞影片,增加閱讀理解能力,e.g.魚菜共生
模式三:自己寫詩、自己唸!
(1) 請學生寫一首有關於昆蟲的詩
(2)[一般作業]錄音功能,請學生朗讀(點擊下方播放器可直接聆聽)
- 昆蟲的詩_螞蟻:
- 昆蟲的詩_瓢蟲:
模式四:繞口令對學生一點也不難
(1)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繞口令後朗讀
(2) 課堂中,播放優秀學生的音檔給大家聽,互相學習(點擊下方播放器可直接聆聽)
綜合應用
彈性課程
模式一:請學生設計兩天一夜的旅遊行程
模式二:請學生錄音介紹地名
(1)[一般作業]請學生繳交文稿
(2)[一般作業-錄音]確認文稿OK後,請學生當小主播介紹地名(點擊下方播放器可直接聆聽)
- 斗六地名由來:
- 新竹地名由來:
讀報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