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表達要學好,從說故事開始

臺南市西門實驗小學/魏伶珍老師
有些故事性課文長達5、6頁,繁雜的內容實在考倒剛接觸學習的國小中年級生。以往「唸課文」都是利用課堂前十分鐘讓全班或是抽點學生朗讀,但有些學生語速與發音比不過同齡孩童,「熱、樂」、「債、再」總是分不清,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甚至怕唸錯而不敢大聲唸出來,也容易因信心受挫而停止學習。

老師要如何知道每位學生的在口語表達的困難之處,又能兼顧每位學生都參與課程呢?「引起孩子學習興趣」很重要!將課文分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章節、角色,回家跟家長一同娛樂,除了可以創造親子共學的效益,也讓國語作業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本次教學簡介

  • 對象:國小
  • 模式:課後作業、課中分享
  • 工具:語音作業要用(不辨識)
  • 類別:國語課本資源

┃教學流程

一、課文拆解短落

(1)將「牛魔王故事」課文放置[一般作業]。
(2)提醒學生「不辨識、記得變聲錄音」。
二、引導學生和家長一起共讀
(1)老師不使用[中文語音辨識]建置作業,因為需要讓學生多發揮一點抑揚頓挫或對話情境,以不辨識的[一般作業]出作業。
(2)文章共有4幕,學生挑選喜歡的一幕,與家長一起角色扮演,搭配故事情感揣摩聲音,完成線上錄音作業。

三、猜猜樂

挑選大家的作業,上課時讓班上學生猜看是哪位同學的聲音,增加閱讀課文的樂趣!

▲宜蘭縣大同國小古昊恩、夏芮伊、黃以諾同學提供音檔

(3)讀:[書籍畫記]學生可以在詩上作筆記,找出詩眼,為自己的唐詩理解畫下歷程記錄!

(4)寫:[測驗]題目簡單,錯了就再來一次,短短數題增進孩子信心,並且能深入理解唐詩,培養他們不怕挫折,勇於嘗試的學習心!

(5)思:[中文語音辨識][書籍畫記][測驗]三段歷程讓學生能深入讀懂詩中含意,並透過這樣教學脈絡,讓孩子自然而然學會思考並讓思考可見。

┃立意

在接觸較深奧的課程內容時,對教學老師與學生來說都很痛苦,透過【聽、說、讀、寫、思】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像偵探柯南去找線索、一步步破解題目,可以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揮別過往紙上閱讀缺少動腦思考的機會,學習吧豐富有趣的唐詩教材讓孩子用欣賞的角度去讀唐詩;當孩子理解詩蘊含的內容後,便會開始主動分享觀點,比較出兩首「送別詩」的賞析與背景時空的差異,明顯看見孩子在思考能力上的成長。

┃延伸閱讀